高危險群嬰幼兒 的物理治療

高危險群嬰幼兒的物理治療

簡介
 有些嬰幼兒因受先天懷孕過程或後天成長環 境之不利因素影響,雖目前未發現有功能缺損或 發展遲緩現象,但可預期有相當高的機率在未來 會有發展異常的情形,稱之為「高危險群嬰幼 兒」。

常見的高危險群嬰幼兒包括
妊娠週數小於 32 週的早產兒 
出生體重低於 1500 公克的體重過輕兒
子宮生長遲滯
多胞胎 
心肺功能異常:例如有呼吸窘迫症候群、
   法洛氏四重症等
出生後需使用呼吸器
神經系統障礙 :例如生產期間缺氧、顱
   內出血、水腦 症或小頭症、新生兒癲癇
   等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之嬰幼兒
張力異常(高張、低張、張力不對稱等) 
餵食困難 
視覺或聽覺障礙 
後天成長環境不良:例如營養不足、家庭
   暴力、父母 酗酒吸毒或智能不足等  
其他

       其中尤其以早產兒最為常見,因其提
早離開子宮環 境,除了可能有各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的問題外,由於早產兒往往出生後就必需送到加護病房的保溫箱,或需要 接受各種醫療介入(例如打針、氧氣供給等等),也可 能影響到其正常的感知覺、互動經驗,而間接可能影響其正常的發展。 
       這些高危險群嬰幼兒若能及早介入,除能經由評估 檢查早期發現其有無發展遲緩的情況,也能經由早期的 療育訓練,降低其未來的障礙程度。

常見的發展問題 
異常的肌肉張力 頭頸與四肢張力、
   肌力不足 
異常的原始反射 
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 
視聽覺反應差
活動耐力差
缺乏整合的行為反應
餵食困難 
物理治療的介入項目
評估:評估其肌肉張力與動作型態、原
   始反射、行為 反應、感知覺、關節活動
   度、口腔功能、心肺功能等 等,以得知
   嬰幼兒不足需介入的項目為何。

治療:適當的擺位及關節活動:
   適當的擺位可以讓關節維持在適當的
      位置,誘發正常的生長及發展,促進
      意識狀態的整合,減少壓力的狀態及
      不必要的能量誘發自我安撫 ( self-
      calming )的技巧,提供感覺探索的機
      會,並能改善呼吸循環狀況。
   誘發正常張力及適當的主動動作控
      制:包括頭頸、 軀幹、及四肢的動作
      控制及協調。
   抑制不正常的反射及張力 口腔及餵食
      訓練:提供口腔按摩、適當的餵食姿
      勢、 吸吞動作及協調的刺激與促進、
      以及口腔動作控制 的促進。
   適當的感覺刺激:包括視、聽覺的促
      進,本體感覺及 前庭覺的刺激,嬰兒
      按摩等等。
   照顧者的指導:教導家長或照顧者如
      何協助及促進 寶寶的感知覺動作
      展

      



此資料僅供參考,關於病情實際狀況,請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