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一、定義:
根據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每年約有1500萬位早產兒出生,在台灣依據國民健康署在105年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由95年至104年皆維持在8.5%至9.4%之間,而新生兒無論出生時的體重為多少,只要懷孕週數小於37週出生的活產兒,都可以稱之為早產兒。
【早產兒父母心聲】
「期待你長大」 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FU8ljUpi-4
早產兒基金會所提供
![]() |
我才500公克喔! |
![]() |
我才1400公克喔! |
我才1900公克喔!
已經家屬同意刊登
二、早產兒常見合併症:
早產兒較容易因器官未發育成熟產生相關問題,常見的合併症包括: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開放性動脈導管、壞似性腸炎等。
三、早產兒基本檢查:
新生兒代謝篩檢、聽力、眼底檢查、腦部超音波、每天監測體重、每個月監測頭圍及身長變化(作為營養狀態評估)等。
■代謝篩檢
出生後須滿48~72小時採集第一次血液檢查,出生週數滿37週及體重滿2200公克會採集第二次血液檢查。(若報告無異常則不會另行通知,或是可由家屬自行由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新生兒篩檢中心查詢
https://www.cfoh.org.tw/query/parents.php
嬰兒母親若無本國身分證號,請改輸入父親本國身分證號, 若父母皆無本國身分證號,則請輸入母親外籍證號。)
■聽力
在住院中,出生後三個月內會做一次免費的聽力檢查(並於矯正年齡一歲左右會再做一次詳細評估)
■腦部超音波
出生後會由醫師親自做一次腦部超音波檢查,之後會依據早產兒病況再做檢查,持續追蹤。
■胸腹部X光
出生後會由放射師做一次胸腹部X光檢查,之後會依據早產兒病況再做追蹤。
■眼底檢查-檢視有無
懷孕週數小於28週,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若曾使用過氧氣治療者有危險因素的較大早產兒 ,出生後4-6週或受孕週數31-33週接受檢查。
四、
早產兒的生理特性與特質 |
臨床表徵:
(一)外表特徵:
項目
|
特徵
|
臉
|
頭在比例上顯得較大以眼睛為主;舌頭大:耳朵軟而薄,形狀不規則,彈性較差,且平貼於頭部;頸部短。
|
皮
膚 |
薄、透、脆弱、有皺紋,血管很容易看見指甲短。而軟臉及肩膀胎毛豐富,生產時經過產道的壓力易有瘀斑的情形,足底平滑沒皺紋。
|
軀
幹 |
外形長而寬,很小的胸部:橫徑寬,但前後徑小,腹不呈圓形比胸部大,乳頭及乳暈較小(少於2mm) 。
|
四
肢 |
和軀幹比起來,較短且瘦小。
|
生
殖 器 |
大、小陰唇分開,以小陰唇及陰蒂為主(女嬰) ,陰囊小,壁紋及色澤缺乏,睪丸可能無下降
|
神
經 狀 態 |
活力差、軟弱,臉部的皺褶(四扮鬼臉狀) ,不協調、不對稱的運動。嘔吐、吸吮及吞嚥反射較弱,或缺乏擁抱反射不完全(手臂往外但沒握拳同時手臂也部會縮回) 。
|
體
重 |
明顯降低,約至兩星期以上才恢復至出生時體重。
|
(二) 生理上的障礙及原因:
1.體溫的穩定性不好:
(1)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
(2)皮下脂肪少儲存熱能力較低供應熱
能的棕色脂肪組織發育 未成熟。
能的棕色脂肪組織發育
(3)汗腺不足任成32週以下出生的嬰兒
不會出汗。
不會出汗。
(4)活動力差。
(5)體表無感性蒸發較一般足月兒大。
(6)早產兒皮膚器官未達成熟,尤其小
於懷孕週數24週出生的早產兒是沒
角質層,25-30週出生者只發展2-3
層,一般足月兒與成人相近有20-30
層,因此早產兒皮膚的特性,除角
質層外,其上皮組織與真皮間連接
附著性較差,易因移除膠帶或拉扯
而將表皮拉破皮膚,也因不穩定易
受物理性因素影響而破損。
於懷孕週數24週出生的早產兒是沒
角質層,25-30週出生者只發展2-3
層,一般足月兒與成人相近有20-30
層,因此早產兒皮膚的特性,除角
質層外,其上皮組織與真皮間連接
附著性較差,易因移除膠帶或拉扯
而將表皮拉破皮膚,也因不穩定易
受物理性因素影響而破損。
2.眼睛:
因視網膜微血管成熟度不佳,若長
期接受高濃度氧氣治療 的早產兒尤
其是低出生週數與低體重的早產兒
則容易造成早產兒視網膜動脈狹窄
甚至導致病變(晶體後纖維增生)。
期接受高濃度氧氣治療
其是低出生週數與低體重的早產兒
則容易造成早產兒視網膜動脈狹窄
甚至導致病變(晶體後纖維增生)。
3.呼吸系統:
(1)肺泡發育不完全,缺乏表面張力素
(surfactant)易導致肺 泡塌陷,而引
起肺透明膜症(肺泡於妊娠26-28週
開始形成32週才完成發育)。
(surfactant)易導致肺
起肺透明膜症(肺泡於妊娠26-28週
開始形成32週才完成發育)。
(2)易呼吸困難及不規則的呼吸暫停
及發紺(由於呼吸中樞發育不全造
成,通常發生在懷孕週數低於34
週的早產兒,而週數越小越容易
發生,30~31週會有50%比例小於
28週幾乎都會出現)。
及發紺(由於呼吸中樞發育不全造
成,通常發生在懷孕週數低於34
週的早產兒,而週數越小越容易
發生,30~31週會有50%比例小於
28週幾乎都會出現)。
4.循環系統:
(1)開放式動脈導管
由於早產、呼吸窘迫症候群、肺泡
表面張力素的使用窒息等,都會增
加PDA(開放性肺動脈導管)的發生
窒息等,都會增加PDA的發生率,
因而造成呼吸過速或呼吸衰竭情形
產生。
表面張力素的使用窒息等,都會增
加PDA(開放性肺動脈導管)的發生
窒息等,都會增加PDA的發生率,
因而造成呼吸過速或呼吸衰竭情形
產生。
(2)凝血酶原不足,維生素C不足,血
管脆弱易致出血, 如顱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管脆弱易致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3)白蛋白不足及血管滲透性較大易
致水腫滲透性較大。
致水腫滲透性較大。
5.腎臟:
由於早產兒腎功能的發展未成熟,
故其濃縮尿液的功
故其濃縮尿液的功
能差,易造成大量體液流失發生酸
鹼及電解質不平衡情形。
鹼及電解質不平衡情形。
6.中樞神經系統:
(1)對刺激反應較慢
(2)吸吮、吞嚥及張力反射不好,進
食易有問題。
食易有問題。
(3)咳嗽反射微弱或無。
7.營養代謝:
(1) 吸吮及吞嚥反射虛弱,且消化分
泌較慢,易導致低血 糖及低蛋白
血症。
泌較慢,易導致低血
血症。
(2)胃酸分泌量少,腸蠕動慢,所以
常導致腹脹。
常導致腹脹。
(3)因為容量小,且賁門括約肌弱,
容易導致嘔吐及反流現象,因此
易影響早產兒營養吸收。
容易導致嘔吐及反流現象,因此
易影響早產兒營養吸收。
8.感染:
(1)抗體未完全經由胎盤傳至早產兒
體內,即出生加上白血 球數目較
少,且不成熟而使早產兒易受外
界感染。
體內,即出生加上白血
少,且不成熟而使早產兒易受外
界感染。
(2)體內鈣、鐵、維他命A、C、D之
儲存不足易造成軟骨病 或貧血。
儲存不足易造成軟骨病
(三)自我調節方面:
1.調節良好行為(可以互動的行為線索)
(1)呼吸規則;40-60次/分
(1)呼吸規則;40-60次/分
(2)粉紅色膚色
(3)內臟系統穩定(無嘔吐反胃打嗝)
(4)手臂軀幹活動平順
(5)睜大明亮眼睛注視照顧者
(6)臉部放鬆
(7)努力地縮攏軀幹成屈曲的姿勢/腳
會尋求支撐
會尋求支撐
(8)將頭及手臂轉向照顧者
(9)手放在臉上或微笑
(10)嘴巴做張合的動作(倘若動作過
於頻繁則可能是壓力 的表現
於頻繁則可能是壓力
(11) 搜尋或吸吮
(12)心跳:120-160次/分
(1)呼吸不規則<40或>60次/分
(2)非粉紅的膚色
(3)震顫/驚嚇/抖動
(4)內臟表現(嘔吐、反胃、打嗝、喘
息)
息)
(5)手臂、腳、軀幹軟弱無力
(6) 手臂和腳經常做伸展的動作
(7)過度伸展如溺水般/經腸蠕動/軀
幹呈弓狀
幹呈弓狀
(8)腳伸直至空中
(9)煩躁,經常打哈欠、大噴嚏
(10)心跳<120或>160次/分
五、 早產兒的矯正年齡:
不論寶寶何時出生,以「現在日 期」減去「預產日期」,即可計算出寶 寶的「矯正年齡」。例如寶寶出生日期 為5月1日,媽媽的預產日期是7月1日,則至8 月1日時,寶寶的矯正年齡為1個月。
矯正年齡算法:
8 月1日(現在日期)
– 7 月1日(預產日期)
1月 (矯正年齡)
參考資料
陳月枝(2014) .實用兒科護理.台北:華杏。
蘇佰弘(2014).新生兒加護病房實用手冊.台北:合記。
Seikku, L., Gissler, M., Andersson, S., Rahkonen, P., Stefanovic, V.,Tikkanen, M.,
& Rahkonen, L. (2016). Asphyxia, neurologic morbidity, and perinatal mortality in
early-term and postterm birth. Pediatrics, 137(6), e20153334.
Teune, M. J., Bakhuizen, S., Bannerman, C. G., Opmeer, B. C., van Kaam, A. H., van
Wassenaer, A. G., ... & Mol, B. W. J. (2011).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evere
morbidity in infants born late preterm.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5(4),374-e1.
McLaurin, K. K., Hall, C. B., Jackson, E. A., Owens, O. V., & Mahadevia, P. J. (2009).
Persistence of morbidity and cost differences between late-preterm and term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Pediatrics, 123(2), 65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