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特性)
各週數的發展性照護特點
雖然目前醫療照護進步,也大大提升了早產兒的存活率,但仍有許多早產兒會有發展失能及神經發展問題。過去研究發現,超過50%的非常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8歲以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而在證實研究中發現,發展性照護對於早產兒的發展有好的影響與效果,因此將發展性照護在臨床上運用,以預防及減少神經發展問題的情況產生,是目前早產兒照護的一個重要目標。
發展性照護的主要觀念:
提供良好的生、心理上的環境,減少嬰
兒與家屬的壓力,了解嬰兒整合不良時
的表現及自我調節的努力,並協助其達
成維持各系統間整合的能力。鼓勵父母
參與嬰兒照護計畫及執行,支持父母及
家庭獲得照護新生兒能力,並且提升他
們將新生兒融入家庭生活中的能力。
兒與家屬的壓力,了解嬰兒整合不良時
的表現及自我調節的努力,並協助其達
成維持各系統間整合的能力。鼓勵父母
參與嬰兒照護計畫及執行,支持父母及
家庭獲得照護新生兒能力,並且提升他
們將新生兒融入家庭生活中的能力。
妊娠22-26週
| |||
1.動作:(1)扭動、抽動
(2)需要幫忙將手腳靠向身體。
2.睡眠:(1)一天約睡20-22小時
(2)喜歡安靜與燈光暗的環境。
3.撫觸:(1)穩定的觸摸,輕觸會使早產兒
不舒服(將整個手掌輕放置包覆 在嬰兒身上)
4.感官:(1)會努力維持自身心跳及呼吸的
穩定
(2)無法睜開眼睛避免燈光亮;喜
歡聽輕柔講話聲
(3)父母可帶毯子等父母物品讓早
產兒熟悉父母氣味。
5.餵食:尚無法吸奶嘴。
6.社交:可以知道有人靠近他。
| |||
妊娠26-28週
| |||
| |||
| |||
妊娠30-33週
| |||
1.動作:(1)會自己彎曲手腳,發展其肌肉
組織。
(2)但仍須運用毛巾做成圍巢幫忙
擺成如同胎兒在母親肚子內的 姿勢,以穩定早產兒神經發展。 (3)當有壓力時,手腳及身體會呈 現僵硬狀,但手指腳趾會張打 開;噴嚏、打哈欠、打嗝及轉 頭等動作。
3.撫觸:(1)穩定的觸摸,輕觸會使早產兒
不舒服; 可適時的抱起。
(2)運用毛巾做成圍巢並擺位(如同
胎兒在母親肚子內的姿勢)以穩 定早產兒神經發展。
4.感官:(1)當光柔和時會睜開雙眼。
(2)聽輕柔講話聲會使其放鬆;可
看到15-20 到影像。
(3)可分辨父母與其他人的聲音。
5.餵食:可在管灌餵食時給予吸吮奶嘴;當
生命徵象 穩定時,可開始試著有 口餵食。 |
妊娠33-36週
|
1.動作:(1)會踢腳及將頭由中線轉向
側邊
(2)當有壓力時,手腳及身體
會呈現僵硬狀,但手指 腳趾會張開;打噴嚏、 打哈欠、打嗝及轉頭等 動作。
(3)自我安撫的方式(將手靠
到口邊、抓對方手指、 腳交疊、吸手指或奶 嘴)。
2.睡眠:清醒的時間變長,喜歡日夜
循環燈光的環境。
3.撫觸:穩定的觸摸,輕觸會使早產
兒不舒服;經醫護人員同意 可幫孩子按摩。
(1)可適時的抱起
(2)喜歡被包裹或抱起來安撫
4.感官:(1)避免亮光柔和噪音;可看
到15-20公分的地方,只 可看到影像。
(2)可分辨父母與其他人的聲
音。
5.餵食:可開始學習由口餵食、吸吮-
吞嚥-呼吸間的協調。
6.社交:清醒時可抱起或對嬰兒說
話;幫忙自我安撫行為。 |
妊娠36-40週
|
1.動作:(1)手腳都彎曲著,因為肌肉
組織較成熟所以動作較有 活力。
(3)自我安撫的方式(將手靠
到口邊、抓對方手指、腳 交疊、吸手指或奶嘴)。
2.睡眠:清醒的時間變長,喜歡日夜
循環燈光的環境;與一般新 生兒相同一天可睡17-20小 時。
3.撫觸:(1)經醫護人員同意可幫孩子
按摩
(2)喜歡被包裹或抱起來安撫
4.感官:(1)避免亮光柔和噪音
(2)可看到20-25公分的地
方,可隨物品移動目光看 到影像
(3)可分辨父母與其他人的聲
音
5.餵食:可開始學習由口餵食、吸吮-
吞嚥-呼吸間的協調。
6.社交:喜歡注視對方臉龐。
|
受壓力時的行為表現
|
自我調節行為
(自我安撫)
| |
自
主
系
統
|
1.痙攣
2.呼吸暫停、急
促
3.膚色改變
4.作嘔、喘氣
5.吐奶、打嗝
6.震顫、驚嚇
、發抖
7.咳嗽、打噴嚏、打哈欠、嘆氣
|
1.呼吸平穩
2.膚色穩定
呈粉色狀
3.消化良好
|
運
動
系
統
|
1.無力、不協調
2.軀幹、肢體、臉部(目瞪口呆)
3.高肌肉張力
4.過度伸展
5.腳、手背、軀幹、手指張開、愁眉苦臉
6.過度彎曲
7.軀幹及四肢(過度緊縮握緊)
8.驚嚇
9.飛機樣手背
10.敬禮樣手背
|
1.調節平穩姿態肌肉張力有效的動作策略及平穩的動作如:手掌交握、腳掌相碰、手指交錯相握、手到口、抓握尋覓及吸吮扶著、捲曲
|
意
識
狀
態
|
1.淺睡或易清醒
2.辦有鳴咽聲臉部抽動及無意識的笑
3.眼球轉動
4.躁動不安
5.兩眼直視
6.主動避開
7.驚嚇或擔憂的表情
8.半睡半醒
9.狀態轉變快速
10.易煩躁
|
1.易有深沉的睡眠狀態
2.規律有規則的哭聲
3.可自我安靜及良好的自我安撫能力
4.雙眼有神的清醒狀態
|
參考資料:
陳昭惠(2003)‧共同互動理論‧於陳昭會編製,新生兒發展性照護自學教材,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早產兒基金會贊助。
Bell, A. F., Lucas, R., & White‐Traut, R. C. (2008). Concept clarification
of neonatal neurobehavioural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1(5), 570-581.
Hatfield, L. A., & Polomano, R. C. (2012). Infant distress: moving toward
concept clarity.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21(2), 16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