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rou Kao 媽咪~~最大的奇蹟,只有750克



Shu-rou Kao媽咪~~
https://www.facebook.com/wacandytw/posts/2470859282971874

     對你們來說,多大的奇蹟才能稱之為奇蹟? 對我來說,這輩子最大的奇蹟,只有750克。...


    25週,750克,併發腦出血、肺出血、胃出血、黃疸、肺高壓、動脈導管閉鎖不全⋯出生一週就開心臟手術,眼睛雷射+注射化療藥物,各種這輩子沒想過沒聽過的疾病名稱,在這漫長的九個月都一一經歷了。誰不想生個健康的寶寶?但有時就是力不從心,從懷孕開始安胎到生產,依舊到不了該有的週數,自費安胎藥一天兩萬打下去都止不住的宮縮,弟弟就這樣趕著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剛出生時醫生只說了一句話:等兩週之後存活我們再來談後續。兩週過了,一個月過了,一直到現在,從10/11~7/12,整整九個月之後我們終於出院了,不只存活著,還活的特別漂亮。該有的發展一步不遲,各種後遺症都只需觀察即可,今天回診終於被從頭到尾都不苟言笑的腦科醫生稱讚聰明、發展很好,我這做媽媽的終於能大哭一場了。
謝謝台中中山醫NICU各位醫護人員,九個月以來不斷給我們夫妻倆鼓勵及安慰,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育兒經驗;謝謝各位台中母乳庫的捐贈媽媽,若不是有你們無私貢獻母乳,我的孩子無法成長如此茁壯;謝謝台中中山醫的應醫生,一路陪我走過各種孕期雜症,在最後一週原本住院醫生要我回家休養時當機立斷強迫入院安胎,否則這孩子若在家生下來是絕對活不了的。
謝謝台灣健保,幫我們孩子負擔了一千多萬,我無法想像這要是生在國外,該怎麼救?在台灣,醫生說什麼我們都說好,要用什麼最好的都用下去,這週數在內地是直接當流產處理而非早產,要救必須賣房賣地都不一定夠的⋯幸好在台灣。
許多知道此事的親朋好友都問我怎能看起來如此輕鬆,怎能如此笑容滿面?我想說的是當孩子在為生命奮鬥時,做父母的怎能為此憂慮?我們更應當歡欣喜悅的鼓舞孩子,每個寶寶不論多小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不能在他身邊照顧,至少每次會客時都要帶著最開心的情緒進去,我只哭了第一天就不哭了,孩子挨那麼多痛都沒哭了,我這當媽的怎能軟弱?
九個月每日兩次進出加護病房的日子終於結束,我斷不能把這經驗藏與我自己,NICU裡面滿滿的早產兒,我也曾在裡在外都遇到痛哭自責的父母,若是我的一點幸運能分享幫助到他們都是好的,一個750克的早產寶寶是有機會完全健康長大的,請你們不要太擔心,請你們照顧好自己,每個寶寶來這世上都是有目的的,早產寶寶挑的都是擁有最多愛的家庭,他們知道能被好好照顧著所以才選擇你們,在加護病房的時間只是讓你們多點準備,雖然難熬但總是會過去的,雨過天晴,總是會好的。願你們一切平安,願寶寶們都能健康快樂。

9.5kg

高危險群嬰幼兒 的物理治療

高危險群嬰幼兒的物理治療

簡介
 有些嬰幼兒因受先天懷孕過程或後天成長環 境之不利因素影響,雖目前未發現有功能缺損或 發展遲緩現象,但可預期有相當高的機率在未來 會有發展異常的情形,稱之為「高危險群嬰幼 兒」。

常見的高危險群嬰幼兒包括
妊娠週數小於 32 週的早產兒 
出生體重低於 1500 公克的體重過輕兒
子宮生長遲滯
多胞胎 
心肺功能異常:例如有呼吸窘迫症候群、
   法洛氏四重症等
出生後需使用呼吸器
神經系統障礙 :例如生產期間缺氧、顱
   內出血、水腦 症或小頭症、新生兒癲癇
   等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之嬰幼兒
張力異常(高張、低張、張力不對稱等) 
餵食困難 
視覺或聽覺障礙 
後天成長環境不良:例如營養不足、家庭
   暴力、父母 酗酒吸毒或智能不足等  
其他

       其中尤其以早產兒最為常見,因其提
早離開子宮環 境,除了可能有各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的問題外,由於早產兒往往出生後就必需送到加護病房的保溫箱,或需要 接受各種醫療介入(例如打針、氧氣供給等等),也可 能影響到其正常的感知覺、互動經驗,而間接可能影響其正常的發展。 
       這些高危險群嬰幼兒若能及早介入,除能經由評估 檢查早期發現其有無發展遲緩的情況,也能經由早期的 療育訓練,降低其未來的障礙程度。

常見的發展問題 
異常的肌肉張力 頭頸與四肢張力、
   肌力不足 
異常的原始反射 
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 
視聽覺反應差
活動耐力差
缺乏整合的行為反應
餵食困難 
物理治療的介入項目
評估:評估其肌肉張力與動作型態、原
   始反射、行為 反應、感知覺、關節活動
   度、口腔功能、心肺功能等 等,以得知
   嬰幼兒不足需介入的項目為何。

治療:適當的擺位及關節活動:
   適當的擺位可以讓關節維持在適當的
      位置,誘發正常的生長及發展,促進
      意識狀態的整合,減少壓力的狀態及
      不必要的能量誘發自我安撫 ( self-
      calming )的技巧,提供感覺探索的機
      會,並能改善呼吸循環狀況。
   誘發正常張力及適當的主動動作控
      制:包括頭頸、 軀幹、及四肢的動作
      控制及協調。
   抑制不正常的反射及張力 口腔及餵食
      訓練:提供口腔按摩、適當的餵食姿
      勢、 吸吞動作及協調的刺激與促進、
      以及口腔動作控制 的促進。
   適當的感覺刺激:包括視、聽覺的促
      進,本體感覺及 前庭覺的刺激,嬰兒
      按摩等等。
   照顧者的指導:教導家長或照顧者如
      何協助及促進 寶寶的感知覺動作
      展

      



此資料僅供參考,關於病情實際狀況,請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