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寶寶都能擁有愛的抱抱


讓每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寶寶都能擁有愛的抱抱



新生命的降臨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意味著

希望、幸福和喜悅,然而有些寶寶一出生

在生命中最初的日子裡就要面臨疾病的考

驗,和與母親分離的痛苦。剛剛晉升的母

親們,常常被焦慮、無助、以及對寶寶的

思念所折磨:寶寶不在我身邊,他的情況

怎麼樣了?寶寶生病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

寶寶嗎?我能照顧好自己的寶寶嗎?當別

的母親們在體會初為人母的喜悅時,早產

兒的父母們卻在承受著種種煎熬……

每當看到寶寶的父母那焦急、無助的眼神,我們的心也隨之沉重!在我們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所有的醫護人員也在探討中達成了一個共識--我們應該為早產兒的父母提供探視和接觸孩子的機會增加彼此接觸的機會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


大家都見過袋鼠媽媽嗎?袋鼠媽媽把寶寶放到自己的育兒袋中,通過皮膚直接接觸來溫暖它、哺育它、保護它。目前,在全世界的新生兒學科中,都在推薦這種袋鼠抱的新生兒照護方式,顧名思義就是模仿袋鼠,讓媽媽解開衣服,把寶寶放到胸前。母嬰之間的皮膚緊密接觸,感受著彼此的體溫、呼吸、心跳……這種方式既能幫助寶寶維持體溫、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又有助於母乳哺餵的成功建立。特別是在早產兒的照護中,更有著不可忽視。

很多早產兒的父母會在寶寶入院時忐忑的詢問醫護:孩子住院了,我們能來看他嗎?「可以,並且我們鼓勵您過來探望寶寶,如果媽媽的身體情況允許,我們會讓你們抱抱孩子,最好是皮膚貼皮膚的袋鼠抱,這對您的身體恢復和寶寶的情況穩定、讓您母乳哺餵的成功建立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的醫護都會這樣微笑著回答家長。很多家長皺著緊緊的眉頭瞬間就會放鬆許多……

我們還清楚的記得第一例來為寶寶做袋鼠抱的產婦,她也是一名護士,寶寶因為黃疸需要接受照光治療,從寶寶入院前,媽媽就一直在產房掉眼淚:她了解她沒法隨時抱到孩子……直到來孩子病情穩定後,護理人員把寶寶抱到她的懷裡,指導她袋鼠抱和母乳哺餵時,那一刻媽媽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溫暖、幸福……
我們更清楚的記得第一例早產的寶寶,32+2週,出生體重1680公克。媽媽由於緊張不敢觸碰自己的寶寶,自責沒有照顧好孩子,經常眉頭緊鎖。每次探視時,護理人員總是輕輕的把寶寶放到她的懷裡,幫助她皮膚貼著皮膚的抱住寶寶,再陪在身邊手把手指導她如何哺餵寶寶,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她能獨自順利餵完一頓奶,我們終於在媽媽的臉上看到了自信和希望,寶寶在媽媽的懷裡也是滿足的睡著了。




媽媽的懷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我們不再用冰冷的條例、規定阻隔父母與孩子的接觸,探視、皮膚接觸、袋鼠抱、母乳哺餵我們儘可能提供父母與寶寶更多的接觸機會。在父母愛的抱抱裡,寶寶會更快康復、茁壯成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我們也正努力指導每個媽媽學會那個充盈著溫馨的袋鼠抱,不過我們更願意稱它為——愛的抱抱!

早產兒的人生啟程


【兒童部 】早產兒的人生啟程


/兒童部 新生兒科 王杏安 主治醫師
新生兒加護病房裡住著一群迫不及待來到這個世界的小生命,保溫箱是這些小小孩暫時的家,保溫箱內控制著溼度和溫度,模擬了子宮的環境,小生命勇敢地與嚴峻的環境奮鬥著。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團隊感受到這股堅定的生命氣息,用一雙一雙大手,細心用心地呵護著,為早產兒開啟人生的希望之門。
從妊娠週數22週,體重比一罐寶特瓶飲料還要輕,到接近足月體重的早產兒都是我們照顧的對象;嬌小的身軀,和我們成人的巴掌差不多大小,因此我們稱之「巴掌仙子」。早產兒因為提早太多時間出生,面對心、肺、腎臟、腸胃等各重器官成熟的程度不同,醫療團隊運用專業醫療,必須在可能造成併發症的環節提早預防,都是希望讓巴掌仙子們,順利成長,並在未來沒有任何併發症的出院回家。
兒童部 新生兒科
專長
·        新生兒學
·        早產兒及新生兒重症治療
·        小兒急診
王杏安
主治醫師
 
學歷/經歷
·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研究醫師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住院醫師
提早來報到的小生命,體重約480公克、身長24公分,因為身形就如手掌大小,因此得名「巴掌仙子」。
早產兒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按照生長發育時間的先後順序,必須過五關斬六將:(1) 呼吸窘迫症候群、(2)腦室內出血、(3)開放性動脈導管、(4)壞死性腸炎、(5)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這些重重關卡,除了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照護,還有小生命的鬥志,及其家人的共同參與,給予寶寶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更是順利平安出院的關鍵。
從熟悉的爸媽聲音、袋鼠式護理的肌膚接觸,都能夠帶給寶寶更多的刺激,讓神經學發育完整,也能夠穩定寶寶們的情緒,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巴掌仙子一天一天的長大,各個器官依序地成熟,體重漸漸來到一個足月兒的體重,在全家人的期盼下準備出院返家。對於新生兒科醫師而言,沒有任何併發症出院回家是我們的一大挑戰,讓孩子和其他健康的足月兒一樣不帶任何管路的返家照顧更是全團隊努力的目標,近年來中山附醫新生兒加護病房在照顧極低體重早產兒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然而出院後,仍然有一段路程還要繼續努力,交棒至父母親身上,照顧起體質極為脆弱的孩子,除了細心觀察外,和新生兒科醫師討論相關照顧問題,定期返回早產兒追蹤門診,透過溝通來調整照護的方式是陪伴這些孩子長大的重要關鍵。
爸爸媽媽在照顧上首重身體的觀察評估,對於生長發育的異狀能夠及時察覺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營養更是孩子在生長發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        身體的觀察評估
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異狀,例如:發燒、呼吸喘、痰多、食慾變差等,進而及早就醫。對於寶寶手冊上的生長發育能夠互相對照,當有神經學發展遲緩現象,應及早接受復健相關治療。
·        飲食和營養
早產兒專用配方奶粉及母乳、加上母乳添加劑是出院後的主要飲食,因為早產兒需要更優質、更高含量的蛋白質來幫助腦部的發育,以及各個器官的成熟,營養不單單影響著生長的快慢胖瘦的問題,對於腦部發展和器官發育也十足重要,對照生長曲線圖,孩子若能穩定達到50%以上,對於早產兒將來的學習和表現都能更好。另外,適量的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滴劑也能夠幫助這些孩子的生長發育。
在現今醫療資訊發達且少子化的年代,早產兒的照護不斷地在進步,看著小小生命努力的在呼吸著,更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可貴,醫療團隊在照護的過程中學習了珍惜、愛與付出。這是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日常,讓我們繼續和家屬一同用愛陪伴小小生命邁開人生啟程,在未來成長的路上頭好壯壯,平安健康快樂。
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由蘇本華主任(右四)、及陳善銘主任(右三)、王杏安醫師(左三)及醫療團隊們,以專業、親切、耐心、愛心,讓早產兒人生啟程更添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