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rou Kao 媽咪~~最大的奇蹟,只有750克



Shu-rou Kao媽咪~~
https://www.facebook.com/wacandytw/posts/2470859282971874

     對你們來說,多大的奇蹟才能稱之為奇蹟? 對我來說,這輩子最大的奇蹟,只有750克。...


    25週,750克,併發腦出血、肺出血、胃出血、黃疸、肺高壓、動脈導管閉鎖不全⋯出生一週就開心臟手術,眼睛雷射+注射化療藥物,各種這輩子沒想過沒聽過的疾病名稱,在這漫長的九個月都一一經歷了。誰不想生個健康的寶寶?但有時就是力不從心,從懷孕開始安胎到生產,依舊到不了該有的週數,自費安胎藥一天兩萬打下去都止不住的宮縮,弟弟就這樣趕著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剛出生時醫生只說了一句話:等兩週之後存活我們再來談後續。兩週過了,一個月過了,一直到現在,從10/11~7/12,整整九個月之後我們終於出院了,不只存活著,還活的特別漂亮。該有的發展一步不遲,各種後遺症都只需觀察即可,今天回診終於被從頭到尾都不苟言笑的腦科醫生稱讚聰明、發展很好,我這做媽媽的終於能大哭一場了。
謝謝台中中山醫NICU各位醫護人員,九個月以來不斷給我們夫妻倆鼓勵及安慰,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們育兒經驗;謝謝各位台中母乳庫的捐贈媽媽,若不是有你們無私貢獻母乳,我的孩子無法成長如此茁壯;謝謝台中中山醫的應醫生,一路陪我走過各種孕期雜症,在最後一週原本住院醫生要我回家休養時當機立斷強迫入院安胎,否則這孩子若在家生下來是絕對活不了的。
謝謝台灣健保,幫我們孩子負擔了一千多萬,我無法想像這要是生在國外,該怎麼救?在台灣,醫生說什麼我們都說好,要用什麼最好的都用下去,這週數在內地是直接當流產處理而非早產,要救必須賣房賣地都不一定夠的⋯幸好在台灣。
許多知道此事的親朋好友都問我怎能看起來如此輕鬆,怎能如此笑容滿面?我想說的是當孩子在為生命奮鬥時,做父母的怎能為此憂慮?我們更應當歡欣喜悅的鼓舞孩子,每個寶寶不論多小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不能在他身邊照顧,至少每次會客時都要帶著最開心的情緒進去,我只哭了第一天就不哭了,孩子挨那麼多痛都沒哭了,我這當媽的怎能軟弱?
九個月每日兩次進出加護病房的日子終於結束,我斷不能把這經驗藏與我自己,NICU裡面滿滿的早產兒,我也曾在裡在外都遇到痛哭自責的父母,若是我的一點幸運能分享幫助到他們都是好的,一個750克的早產寶寶是有機會完全健康長大的,請你們不要太擔心,請你們照顧好自己,每個寶寶來這世上都是有目的的,早產寶寶挑的都是擁有最多愛的家庭,他們知道能被好好照顧著所以才選擇你們,在加護病房的時間只是讓你們多點準備,雖然難熬但總是會過去的,雨過天晴,總是會好的。願你們一切平安,願寶寶們都能健康快樂。

9.5kg

高危險群嬰幼兒 的物理治療

高危險群嬰幼兒的物理治療

簡介
 有些嬰幼兒因受先天懷孕過程或後天成長環 境之不利因素影響,雖目前未發現有功能缺損或 發展遲緩現象,但可預期有相當高的機率在未來 會有發展異常的情形,稱之為「高危險群嬰幼 兒」。

常見的高危險群嬰幼兒包括
妊娠週數小於 32 週的早產兒 
出生體重低於 1500 公克的體重過輕兒
子宮生長遲滯
多胞胎 
心肺功能異常:例如有呼吸窘迫症候群、
   法洛氏四重症等
出生後需使用呼吸器
神經系統障礙 :例如生產期間缺氧、顱
   內出血、水腦 症或小頭症、新生兒癲癇
   等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之嬰幼兒
張力異常(高張、低張、張力不對稱等) 
餵食困難 
視覺或聽覺障礙 
後天成長環境不良:例如營養不足、家庭
   暴力、父母 酗酒吸毒或智能不足等  
其他

       其中尤其以早產兒最為常見,因其提
早離開子宮環 境,除了可能有各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的問題外,由於早產兒往往出生後就必需送到加護病房的保溫箱,或需要 接受各種醫療介入(例如打針、氧氣供給等等),也可 能影響到其正常的感知覺、互動經驗,而間接可能影響其正常的發展。 
       這些高危險群嬰幼兒若能及早介入,除能經由評估 檢查早期發現其有無發展遲緩的情況,也能經由早期的 療育訓練,降低其未來的障礙程度。

常見的發展問題 
異常的肌肉張力 頭頸與四肢張力、
   肌力不足 
異常的原始反射 
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 
視聽覺反應差
活動耐力差
缺乏整合的行為反應
餵食困難 
物理治療的介入項目
評估:評估其肌肉張力與動作型態、原
   始反射、行為 反應、感知覺、關節活動
   度、口腔功能、心肺功能等 等,以得知
   嬰幼兒不足需介入的項目為何。

治療:適當的擺位及關節活動:
   適當的擺位可以讓關節維持在適當的
      位置,誘發正常的生長及發展,促進
      意識狀態的整合,減少壓力的狀態及
      不必要的能量誘發自我安撫 ( self-
      calming )的技巧,提供感覺探索的機
      會,並能改善呼吸循環狀況。
   誘發正常張力及適當的主動動作控
      制:包括頭頸、 軀幹、及四肢的動作
      控制及協調。
   抑制不正常的反射及張力 口腔及餵食
      訓練:提供口腔按摩、適當的餵食姿
      勢、 吸吞動作及協調的刺激與促進、
      以及口腔動作控制 的促進。
   適當的感覺刺激:包括視、聽覺的促
      進,本體感覺及 前庭覺的刺激,嬰兒
      按摩等等。
   照顧者的指導:教導家長或照顧者如
      何協助及促進 寶寶的感知覺動作
      展

      



此資料僅供參考,關於病情實際狀況,請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
  

讓每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寶寶都能擁有愛的抱抱


讓每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寶寶都能擁有愛的抱抱



新生命的降臨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意味著

希望、幸福和喜悅,然而有些寶寶一出生

在生命中最初的日子裡就要面臨疾病的考

驗,和與母親分離的痛苦。剛剛晉升的母

親們,常常被焦慮、無助、以及對寶寶的

思念所折磨:寶寶不在我身邊,他的情況

怎麼樣了?寶寶生病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

寶寶嗎?我能照顧好自己的寶寶嗎?當別

的母親們在體會初為人母的喜悅時,早產

兒的父母們卻在承受著種種煎熬……

每當看到寶寶的父母那焦急、無助的眼神,我們的心也隨之沉重!在我們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所有的醫護人員也在探討中達成了一個共識--我們應該為早產兒的父母提供探視和接觸孩子的機會增加彼此接觸的機會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


大家都見過袋鼠媽媽嗎?袋鼠媽媽把寶寶放到自己的育兒袋中,通過皮膚直接接觸來溫暖它、哺育它、保護它。目前,在全世界的新生兒學科中,都在推薦這種袋鼠抱的新生兒照護方式,顧名思義就是模仿袋鼠,讓媽媽解開衣服,把寶寶放到胸前。母嬰之間的皮膚緊密接觸,感受著彼此的體溫、呼吸、心跳……這種方式既能幫助寶寶維持體溫、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又有助於母乳哺餵的成功建立。特別是在早產兒的照護中,更有著不可忽視。

很多早產兒的父母會在寶寶入院時忐忑的詢問醫護:孩子住院了,我們能來看他嗎?「可以,並且我們鼓勵您過來探望寶寶,如果媽媽的身體情況允許,我們會讓你們抱抱孩子,最好是皮膚貼皮膚的袋鼠抱,這對您的身體恢復和寶寶的情況穩定、讓您母乳哺餵的成功建立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的醫護都會這樣微笑著回答家長。很多家長皺著緊緊的眉頭瞬間就會放鬆許多……

我們還清楚的記得第一例來為寶寶做袋鼠抱的產婦,她也是一名護士,寶寶因為黃疸需要接受照光治療,從寶寶入院前,媽媽就一直在產房掉眼淚:她了解她沒法隨時抱到孩子……直到來孩子病情穩定後,護理人員把寶寶抱到她的懷裡,指導她袋鼠抱和母乳哺餵時,那一刻媽媽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溫暖、幸福……
我們更清楚的記得第一例早產的寶寶,32+2週,出生體重1680公克。媽媽由於緊張不敢觸碰自己的寶寶,自責沒有照顧好孩子,經常眉頭緊鎖。每次探視時,護理人員總是輕輕的把寶寶放到她的懷裡,幫助她皮膚貼著皮膚的抱住寶寶,再陪在身邊手把手指導她如何哺餵寶寶,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她能獨自順利餵完一頓奶,我們終於在媽媽的臉上看到了自信和希望,寶寶在媽媽的懷裡也是滿足的睡著了。




媽媽的懷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我們不再用冰冷的條例、規定阻隔父母與孩子的接觸,探視、皮膚接觸、袋鼠抱、母乳哺餵我們儘可能提供父母與寶寶更多的接觸機會。在父母愛的抱抱裡,寶寶會更快康復、茁壯成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我們也正努力指導每個媽媽學會那個充盈著溫馨的袋鼠抱,不過我們更願意稱它為——愛的抱抱!

早產兒的人生啟程


【兒童部 】早產兒的人生啟程


/兒童部 新生兒科 王杏安 主治醫師
新生兒加護病房裡住著一群迫不及待來到這個世界的小生命,保溫箱是這些小小孩暫時的家,保溫箱內控制著溼度和溫度,模擬了子宮的環境,小生命勇敢地與嚴峻的環境奮鬥著。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團隊感受到這股堅定的生命氣息,用一雙一雙大手,細心用心地呵護著,為早產兒開啟人生的希望之門。
從妊娠週數22週,體重比一罐寶特瓶飲料還要輕,到接近足月體重的早產兒都是我們照顧的對象;嬌小的身軀,和我們成人的巴掌差不多大小,因此我們稱之「巴掌仙子」。早產兒因為提早太多時間出生,面對心、肺、腎臟、腸胃等各重器官成熟的程度不同,醫療團隊運用專業醫療,必須在可能造成併發症的環節提早預防,都是希望讓巴掌仙子們,順利成長,並在未來沒有任何併發症的出院回家。
兒童部 新生兒科
專長
·        新生兒學
·        早產兒及新生兒重症治療
·        小兒急診
王杏安
主治醫師
 
學歷/經歷
·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研究醫師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住院醫師
提早來報到的小生命,體重約480公克、身長24公分,因為身形就如手掌大小,因此得名「巴掌仙子」。
早產兒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按照生長發育時間的先後順序,必須過五關斬六將:(1) 呼吸窘迫症候群、(2)腦室內出血、(3)開放性動脈導管、(4)壞死性腸炎、(5)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這些重重關卡,除了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照護,還有小生命的鬥志,及其家人的共同參與,給予寶寶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更是順利平安出院的關鍵。
從熟悉的爸媽聲音、袋鼠式護理的肌膚接觸,都能夠帶給寶寶更多的刺激,讓神經學發育完整,也能夠穩定寶寶們的情緒,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巴掌仙子一天一天的長大,各個器官依序地成熟,體重漸漸來到一個足月兒的體重,在全家人的期盼下準備出院返家。對於新生兒科醫師而言,沒有任何併發症出院回家是我們的一大挑戰,讓孩子和其他健康的足月兒一樣不帶任何管路的返家照顧更是全團隊努力的目標,近年來中山附醫新生兒加護病房在照顧極低體重早產兒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然而出院後,仍然有一段路程還要繼續努力,交棒至父母親身上,照顧起體質極為脆弱的孩子,除了細心觀察外,和新生兒科醫師討論相關照顧問題,定期返回早產兒追蹤門診,透過溝通來調整照護的方式是陪伴這些孩子長大的重要關鍵。
爸爸媽媽在照顧上首重身體的觀察評估,對於生長發育的異狀能夠及時察覺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營養更是孩子在生長發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        身體的觀察評估
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異狀,例如:發燒、呼吸喘、痰多、食慾變差等,進而及早就醫。對於寶寶手冊上的生長發育能夠互相對照,當有神經學發展遲緩現象,應及早接受復健相關治療。
·        飲食和營養
早產兒專用配方奶粉及母乳、加上母乳添加劑是出院後的主要飲食,因為早產兒需要更優質、更高含量的蛋白質來幫助腦部的發育,以及各個器官的成熟,營養不單單影響著生長的快慢胖瘦的問題,對於腦部發展和器官發育也十足重要,對照生長曲線圖,孩子若能穩定達到50%以上,對於早產兒將來的學習和表現都能更好。另外,適量的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滴劑也能夠幫助這些孩子的生長發育。
在現今醫療資訊發達且少子化的年代,早產兒的照護不斷地在進步,看著小小生命努力的在呼吸著,更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可貴,醫療團隊在照護的過程中學習了珍惜、愛與付出。這是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日常,讓我們繼續和家屬一同用愛陪伴小小生命邁開人生啟程,在未來成長的路上頭好壯壯,平安健康快樂。
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由蘇本華主任(右四)、及陳善銘主任(右三)、王杏安醫師(左三)及醫療團隊們,以專業、親切、耐心、愛心,讓早產兒人生啟程更添安心。

心導管 治癒心病早產兒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13004083-260405?chdtv

已經家屬同意刊登


晴恩是早產兒,出生31天只有1350公克即接受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早產兒晴恩在父母親握住小手下切蛋糕慶生,去年12月23日早產的她,出生後因開放性動脈導管造成心衰竭,台中榮總在1月25日以心導管置入栓塞器治療,當時體重她只有1350公克,也創下最低體重心導管治療的紀錄,台中榮總兒醫部主任傅雲慶指,心導管治療技術愈來愈純熟,對早產、體重輕、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患是一大福音。


台中榮總13日為小晴恩舉辦慶生會,晴恩爸爸說,當時聽到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必須手術治療時,心情相當煎熬,但看著孩子出生一個月只長了100公克,在醫師建議下捨傳統手術接受導管治療,手術後孩子哭聲變弘亮,而且一個月增重1公斤。
傅雲慶指出,每一個胎兒主動脈與每一個胎兒的主動脈及肺動脈之間都有一個「動脈導管
」相通,正常情況下,出生後應於數天內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主動脈的血液會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心臟衰竭而有生命危險;而晴恩則是罹患這種開放動脈導管的心臟病。
過去心導管介入治療,建議病患體重應達3公斤,但晴恩只有1350公克,台中榮總去年11月曾成功治癒體重只有1610公克的早產兒,如今再挑戰1350公克的小病患成功,翻閱台灣及亞洲相關文獻,還是紀錄締造者。
他也呼籲,近年因早產兒增多,早產兒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機率是1/3,如以藥物治療兩個療程無效,就應該考慮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

提早報到 小腳ㄚ邁大步 Part 2 搶救早產寶寶 前線醫護嘆資源不足怎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t7PNRXvSU&list=PLx27MRlKDI1m1_x92fSOvUSmarF6heMbG&index=2



提早報到 小腳ㄚ邁大步 Part 1 早產高危險孕婦 宜"產前轉診"醫學中心│60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tMIhgfrnQ&list=PLx27MRlKDI1m1_x92fSOvUSmarF6heMbG


昀靜媽咪~第一次袋鼠的感動~

這是我第一次進去新生兒加護病房,我的小孩是早產兒,所以我對這個環境相當的陌生,關於這次做的袋鼠護理讓我覺得好感動,還能夠抱抱我的孩子感覺相當的幸福,所以我也鼓勵所有的家長,應該去做的事,可以對新生兒幫助穩定與增加感情盡早跟您回家。當然其中的餵奶,安撫也可以讓自己跟新生兒多多學習如何照顧增進彼此的情感


早產兒回娘家


不到500克的巴掌仙子已經成長到2500克準備歡慶聖誕節



  • ◎ 首頁 > 生活 > 新聞內文
     列印  轉寄好友  分享:  字級設定:   
    不到500克的巴掌仙子已經成長到2500克準備歡慶聖誕節
    TNN台灣地方新聞/記者 玉女/更新日期: 2018-12-25 14:40:33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

                      王杏安醫師

    表示小彪是一位極低體重早產兒

    ,因為胎盤早期剝離導致當時懷孕

    24週的媽媽大量出血,凌晨急產於

    台中某知名婦產科診所,出生體重

    僅480克,全身發紺,無自主呼

    吸,阿帕加分數〈一種評估新生兒

    出生狀況的指標,滿分為10分〉為

    出生第一分鐘1分,出生第五分鐘

    仍1分。出生時因為各器官發育皆

    不成熟,診所醫療設備的不足,中

    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

    房外接團隊即前往該診所,為小小

    孩建立各個管路,插管並接上攜帶

    型呼吸器,待生命徵象穩定後使用

    外接型保溫箱搭乘救護車返回中山

    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

    作早產兒的後續照顧。

    小小的身軀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新

    生兒照護團隊的努力,歷經呼吸窘

    迫症候群給予肺泡成熟的表面張力

    素、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治療及視

    網膜病變使用化療藥物眼內注射,

    關關都順利度過,如今體重已經達

    到2.5公斤,準備出院回到爸爸媽

    媽的懷抱。一個好的外接轉診流

    程,讓體重比一罐寶特瓶飲料輕的

    早產兒都能沒有任何併發症的出院

    回家,帶給早產兒後續成長無限的

    希望也給了醫療團隊最大的鼓勵和

    肯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

    病房目前提供24小時全面外接服

    務,外接團隊包含新生兒加護病房

    的醫師及資深護理人員,是中部地

    區基層醫療診所醫院的堅強後盾,

    讓儘管無法在醫學中心生產的早產

    兒也能獲得相同的醫療品質和服

    務。大台中地區周產期醫療照護網

    的完善,連結各級醫療院所,不僅

    提升了早產兒照護品質,也讓需要

    轉診的新生兒能即時獲得醫療資源

    和照護。新生兒出生的黃金前幾分

    鐘是孩子一輩子發展和成長的重要

    關鍵,外接轉診過程更連結了彼此

    的醫療照護,把握黃金時間讓醫療

    照護不延誤和間斷。

    兒童部王杏安醫師說小彪這樣極低

    體重早產兒無任何併發症的存活,

    凸顯了外接轉診的專業和重要,期

    許未來醫療照護網能夠更密集更完

    善,妥善利用外接轉診資源,如此

    可為早產兒帶來無限的希望,讓小

    小生命能在專業照護團隊呵護下成

    長。